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学选择专业的根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学选择专业的根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考研拟录取后,是和导师联系,还是等开学后由导师选定学生?
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每个学校甚至学院的规则不同,但依然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之说。
首先,恭喜题主考研拟录取,拟录取之后,接下来就是学校将档案上报教育部,然后待教育部审批,也就是所谓的政审,录取的可能性很大。
所谓规则不同是指有的高校在复试的时候,考生就已经选好了导师,在面试的时候也是以导师组进行面试的;但有的高校是以学院或者院系为单位组织的复试,这种情况下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复试之前已选好导师,另一种是复试无需选择导师,待开学之后,召开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会。
显然,题主的情况和第二大条中的第二小点很相似,也既开学后组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选。但是在暑***这段时间里,各位考生也可以在校***上面提前了解一下各位导师的研究方向,通过师兄、师姐了解一下导师的性格秉性。如果有适合自己的,也可以提前联系了。这样的好处是避开了开学后学生扎堆联系导师的高峰,也可以让自己提前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复试之前统一组织复试,开学后再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选这样的招生流程还是非常公平的。有利于各位考生同台竞技。如果提前选好导师的话,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印象分在里面。
谢邀!考验拟录取后,是和导师联系,还是等开学后由导师选学生?教育观察号为您解答!
当大家顺利通过考研初试及复试后,会接到招生单位的拟录取通知,考生需要在指定时间回复是否同意拟录取,之后如果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政审没问题,等着录取通知书就行了。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担心选择导师的问题,甚至有人担心会不会因为没有提前联系导师导致没有收留,其实这是你过虑了,只要被招生单位录取,那么学校就一定会为你安排导师,当然,你可以等到师生互选的时候,一般在开学后不久,但是,观察号个人认为,你还可以主动出击,把主动权尽可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我们分两种情况讨论,结合个人带学生的经验给大家提一些建议。
一、报考本校
个人认为报考本校的同学实际上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一般而言,本校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而学生对本校老师也相对熟悉,另外大部分同学报考的都是和本专业相关的方向,导师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是人品如何都很容易打听到,找老师也非常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号建议你在初试前就要和导师联系,因为如果没有得到推免机会,实际上你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外校的学生,向自己喜欢的导师毛遂自荐,即便还没有进行初试,但你的个人履历如果非常优秀,导师不会拒绝一位优秀的学生,况且还是本校的学生呢!
二、报考外校
如果报考的是外校,个人认为如果能够找到老师引荐一下,可以尝试在初试前联系导师,而如果自己贸然去联系老师,可能不会得到特别肯定的答复。而在得到拟录取的通知后,再联系导师,观察号认为还是稍晚了一些,但总比开学后让导师来选择你要好一些,毕竟导师一般都喜欢积极主动的学生。
对于报考外校的考生,最佳的时间就是初试结束后去联系导师,结合近两年的录取情况,基本上能给自己一个定位,此时联系导师,可以让导师了解你的成绩,再加上你优秀的个人简历,如果可以给导师留下不错的印象,在复试权重达到四成或者五成的情况下,无疑是提高了自己复试成功的几率。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观察号需要提醒大家,导师肯定是足够的,只要被录取每一位同学都会有导师,但是你要知道优质导师可是稀缺的,在硕士越来越多的情况,跟随一位名导肯定会在以后给予你更多的机会,你也会在导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写在最后:无论是初试后,还是拟录取后,亦或是开学的时候选择导师,自己都要尽可能主动去联系,把未来攥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交给他人!
聊大学生活,谈考研考博,教育观察号在头条等你。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了你,欢迎点击关注,点赞和转发,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虽然说研究生和导师是双向选择,入学前没有联系好的一般学校或学院一般也会安排。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学生主动联系导师。
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非常关键,毕竟导师对研究生直接负责。相处好的亦师亦友,相处不好的矛盾重重。我曾经有一位学生,当年保送研究生到某顶尖的985高校,但是一年后他主动退学,回来重新参加考研进了中科院某所,只因为他觉得导师与导师相处的关系太糟糕,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而是整天帮导师处理各种琐碎的杂事。
所以在入校前,最好主动了解老师的相关信息,从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著作,到老师的脾气,对学生的态度等尽量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前者通过导师的个人主页,学校的***,老师发表的论文等都可以实现;后者这可能要想办法通过导师的学生等来了解。很多同学联系导师往往只是因为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或者只是因为导师在业界的口碑。但后者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可能会有更大影响。
提前联系导师,选到满意的导师的几率相对会大的多。而且一般情况下,当你确定要跟某位老师后,导师可能很快就会给你布置阅读文献,参与科研的任务,即便还没入学,也有可能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如果等到学校或者学院分配,一般情况下,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学生和导师的匹配性相对可能要低。你和导师相互不熟悉,将来进入科研状态就可能较慢。
而且对绝大部分导师来说,会比较喜欢主动性强的学生。研究生阶段不再是手把手教,而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导师给予一定的方向或课题,告知研究方法,剩下的基本就看自己了,所以不光是在导师选择这个问题上要积极主动,在今后的学习科研中,更要有积极探索的精神。
提前联系好。因为知道差不多了,自己应该对所选的导师有了大体的了解。如果不去主动联系导师,人家对你没什么印象,而其他学生可能都主动联系了,况且还有本校导师相当熟悉的一些学生选定了这位导师。这样的话,如果自己的实力不是特别突出,人家为什么非你不可?主动联系导师主要是个态度问题,而且可以看出人的处世态度。学习期间善于沟通的人肯定有优势,包括毕业后用人单位也希望有团队合作能力的人加入进来。研究生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研究室里度过,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我的一个同学,本硕都是211本校的高材生,平时理论课成绩非常好,但是写论文很费劲,他属于死读书一类的人,为人处世也比较死板。我们实验室大部分人都完成了毕业论文,只要他还差不少。如果大家不帮他,真没法毕业。人都是有感情的,好嘴养全家。就算以后工作了,办公室里没事打水扫地这样的活主动干点,跟老员工们多多沟通,都是有益无害的。
报考中医药大学,要怎样选科?
报考中医药类大学可以选择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美容技术,针灸推拿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康复治疗学,中药制药等专业。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医学文化遗产,在世界的医学领域有着灿烂的光芒,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它以药效持久,副作用小的独特功能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了根本的保降,避免的西医制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和反复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源源不竭的动力。
考生在报考中医学专业时,可以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_a***_]中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院校。
看到这个问题,估计提问题的人想学医,走过来的人跟你讲讲。
1.关于学医,你要明白现在专科是3+2,本科是5+3模式,意思就是你学个本科,在学校待5年,在医院规培3年,所以你在学医前要懂这个概念。
2.选科,我自己选的是中医学,给你提个醒,你先看看医院招聘,中医学这个学科没搞头,好多国内事业单位对这一块人才需求很少,除非你是什么名中医,我一个刚毕业出来的医生,搞毛线,尽量选择那些需求大的科好些,毕竟你出来要就业对吧。比如说口腔专业等。
3.如果你学医,读完本科最好把研究生读了,这样你出来进好医院及大医院概率大很多,一个本科生,你不是名校的出来没啥搞头,如果家里有背景的话,这些都是小事。
总结:学医需谨慎。
中医好啊,我家人平时生病,找中医看病是首选,疗效好,见效快而且药价不贵。从这次全国性冠状***感染,又一次体现出中医的神奇疗效。《百家讲坛》大国医,是我平时最喜欢看的栏目,建议你也多看看这个节目,怎么选科?看了栏目你一定会有所启发。前面河的水深不深?松鼠和大象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我们榆林市的中医就挺有名,路遥在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后身体不适,在省城西安看中医后病情加重,远赴六百多公里远的榆林看病,而且药到病除。《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书中就详细纪录了他自己的看病经过
我国以中医药命名的院校共31所,其中8所为独立学院性质(民办),其他均为公立大学。
▼我国23所以“中医药”命名的公立大学
▼我国8所以“中医药”命名的独立学院
您提到中医药大学的话,应该是想报考中医学、中药学这些核心特色专业。不知道您是新高考“6选3”还是“3+1+2”模式,因此笔者就同时分析一下:
■一、新高考“6选3”将于2020年实施,共4个省份:北京、天津、海南、山东,主科语数外不变,剩下3门从原理综+文综6门里面任意选择3门。
中医学:在大部分院校中,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即可报考,极少部分是化学/生物里任选一门,还有个别院校例如海军军医大学,要求化学+生物均须报考。因此整体来说,考生选择化学或生物覆盖面是最广的。
中药学:在大部分院校中,仍是以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即可报考为主,但由于专业是以化学学科为主的复合学科,因此也有部分院校是其中一门必须选择化学,比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而极少部分是化学+生物均须选择。
■二、新高考“3+1+2”将于2021年实施,共8个省份:包括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重庆,主科语数外不变,1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2则从剩下的4门学科里选。
中医学:98%以上的院校对选科“1”没有要求,即物理或历史任意选择一个,而近一半对“2”的要求是化学或生物选择一门即可,另外一半则提选科要求。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1”必须选择物理,“2”则没有要求。
中药学:选择学习中药学,则“1”必须选择物理,而对于“2”的要求中,必须选择「化学」要比「化学或生物任选一科」的比例要高一些,「不提科目要求的」和「化学+生物均须选择」的极少。比如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独立学院),要求物理+化学+生物,三者必选,难度就很大。
当老师选择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哪个专业?有何区别?
很高兴能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报考经验,如果你想当生物老师,那么优先选择的专业是:生物科学专业,因为它是理学专业,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更适合当生物老师。
下面我重点分析一下这些个相似专业的区别:
我们一般说的生物类专业主要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这四个专业。但实际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属于理学类专业,而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属于工学类专业。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个专业所学的主要课程和就业方向。
提到到大学本科专业,在教育部《专业目录》的理学门类下设有生物科学类,下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四个专业。
一些高校实行大类招生,考生被生物科学类录取,经过1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再根据兴趣特长分具体的专业或者方向。
在生物科学大类下设的专业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学习的内容有所交叉,都研究怎样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改造,让生物为人类服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疫苗、克隆羊、转基因大豆等,都在这两个专业研究的范畴。
不过生物科学偏重理论研究,生物技术偏重实践研发。
【1】生物科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学选择专业的根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选择专业的根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