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学专业课介绍听后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学专业课介绍听后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有灵魂的课读后感?
《上有灵魂的课》
成尚荣/著
本书为语文教师揭秘如何上一堂有灵魂的好课——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育人是学科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改革的指南针。
好课是有灵魂的,上有灵魂的课是教学改革的初衷和永远的追求,有灵魂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教学改革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要求和挑战中,有一个命题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急迫,那就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应回到“育人”上去,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学科教学中。
这一命题可以概括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若,在学科育人、教学育人上我们有新的认识和突破,那么,教学改革将会走向更高境界,闪烁新的光芒。学科育人与教学育人终归要落实到上课,要上有灵魂的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担当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也许发生在课堂里,抑或说,是从课堂开始的,是从上有灵魂的课开始的。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并不深奥,也并不玄虚,一切都在自己的心里,一切都在语文教学之中,一切好似蟋蟀吟。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
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
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通识教育可以慢慢地帮助孩子搭建一个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帮助孩子了解各类学科并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因为在学校里,孩子们只学课本。到了高年级发现知识底蕴不足,学习动力和后劲不足,越学越费劲;
通识教育能激发好奇心,扩大孩子课外知识面、丰富知识底蕴、提高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再学习课本知识也就越学越轻松。
通识教育在过去属于精英和贵族教育。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中国古代可追溯至周朝时期的贵族教育体系。
当时希腊的教育推行“自由七艺”,是区别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学科。“自由七艺”包含的学科有: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目的在于希望培养通晓各类学科知识,真正全身心发展的学生。
近现代[通识教育],则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针对现代大学越来越专业化的教育在继承西方古典传统博雅教育的基础上,由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提出并倡导的。广泛运用应用于欧美大学中,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学专业课介绍听后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专业课介绍听后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